船舶出口在我們造船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。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,2018年,全國完工出口船3164萬載重噸,同比下降13.6%;承接出口船訂單3205萬載重噸,同比增長13.9%;12月底,手持出口船訂單7957萬載重噸,同比增長1.1%。出口船舶分別占全國造船完工量、新接訂單量、手持訂單量的91.5%、87.4%和89.1%。
占據著重要的地位,出口船舶占比均超85%,2018年新承接出口船訂單同比增長13.9%
船舶出口在我們造船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。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,2018年,全國完工出口船3164萬載重噸,同比下降13.6%;承接出口船訂單3205萬載重噸,同比增長13.9%;12月底,手持出口船訂單7957萬載重噸,同比增長1.1%。
而2018年,全國造船完工3458萬載重噸,同比下降14%;承接新船訂單3667萬載重噸,同比增長8.7%;12月底,手持船舶訂單8931萬載重噸,同比增長2.4%。出口船舶分別占全國造船完工量、新接訂單量、手持訂單量的91.5%、87.4%和89.1%。
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于2019年3月20日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,2019年1-2月份,全國完工出口船610萬載重噸,同比下降2.2%;承接出口船訂單205萬載重噸,同比下降81.3%;2月末手持出口船訂單7697萬載重噸,同比下降9.2%。出口船舶分別占全國造船完工量、新接訂單量、手持訂單量的95.8%、87.2%和90.4%。
從各個月度的三大指標變化情況來看,第二季度的出口船完工量最多,4月為308萬載重噸,5月為458萬載重噸,6月為191萬載重噸,合計957萬載重噸;其他各季度整體較為平穩,第一季度合計出口船完工量為782萬載重噸,第三和第四季度分別為784萬載重噸和641萬載重噸。
新承接訂單大多在第一季度,前兩個月的新承接訂單規模達1095萬載重噸,3月份的新承接訂單規模也達到了345萬載重噸。第四季度的訂單也較多,其中,11月達到445萬載重噸,僅次于1-2月的規模。
從手持出口船訂單的對比情況來看,2018年各個月度的手持出口船訂單規模均高于2017年同期。
2018船舶出口數量下滑13.9%,進口數量則增長17.6%
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長期監測,我國船舶出口數量連續2年下滑,2018年我國出口船舶數量達6899艘,同比下滑13.9%。較高峰時期的8184艘下滑了近1300艘。2019年1-2月的出口船舶數量為840艘,同比下滑27.0%。
出口船舶中,2018年散貨船的累計出口數量為195艘;滾裝船的出口數量為10艘;冷藏船的出口數量為2艘。
從2009年以來的變化趨勢來看,滾裝船和冷藏船的出口數量波動變化不大,而散貨船的出口數量則從高峰時期的681艘下滑到目前的不足200艘。
2018全年我國進口的船舶達到4214艘,同比增長17.6%。2019年1-2月的進口量為182艘,同比下滑37.5%。
從2009年以來的船舶進口數量變化趨勢來看,我國船舶進口數量從高峰時期的6352艘下滑到了2015年的3437艘,幾乎與2010年的進口規模持平;2016-2017年,我國船舶進口數量則較為穩定;2018年則有所反彈,達到了2015年以來的最大進口規模。從2019年前兩個月的進口數量來看,整體有所下滑。
當前,我國離造船強國仍存在差距!洞肮I深化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行動計劃(2016-2020年)》的規劃目標中提到,到2020年,建成規模實力雄厚、創新能力強、質量效益好、結構優化的船舶工業體系,力爭步入世界造船強國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先進國家行列。海洋工程裝備與高技術船舶國際市場份額達到35%和40%左右。散貨船、油船、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、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本土化設備平均裝船率分別達到80%、60%和40%以上,成為世界主要船用設備制造大國。
在國際造船的舞臺上,中國雖然已經超越和日本,成為第一大造船大國,但我國船舶工業產業結構仍有待進一步優化調整,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仍有待進一步提高。中國船舶工業的核心競爭力仍有待加強。